最近有位好朋友問我:「老師,妳現在的古早味快閃活動比較密集,疫情過後還會繼續嗎?」答案是:「會的」,其實做古早味快閃的確比較累,但卻也是最具體的台菜復興行動之一。
在教室上課的學員們,普遍對台菜飲食文化的認識都有一定程度,同時也擁有高度的熱忱,每次課後他們會將上課的成品帶回家,擺上餐桌與親朋好友分享,開始訴說每一道菜背後的故事,用自身的行動力感染周遭的人,讓台菜文化得以深根。
有時候學員會跑來興奮的告訴我他們分享的點滴,但大家遇到的共同問題就是朋友們常問;「台菜是什麼?台味是什麼味道?」這些可不是靠文字就能夠說清楚的大問哉,還得搭配生活經驗、親身的五感體驗才能建立台菜味型雛形。「多吃」就是認識台菜的最好方法!
透過一次次的古早味快閃,讓各式老台味在台灣不同角落飄香,使這些老滋味可以走進現代家庭,吃多了就能熟悉台菜的酸、甜、苦、辣。一些舊時代的飲食文化與故事這時候介入,效果肯定會好上許多。
還記得「台菜本味」這本書推出時,一位學員喜孜孜的告訴我:「終於我可以更輕鬆地解釋菜尾湯這道菜給朋友認識了!」現在推出幾次菜尾湯快閃,終於開始有朋友們深刻體驗,原來這道菜根本不可能是餿菜呀!
我深信,吃懂台菜以後,要拿起鍋鏟做台菜就不會太難,認識箇中的飲食文化也會更貼近。其實做快閃活動還有另一個好處,大家嚐到我做的老滋味後,若有機會也嚐到學員的手藝時,就可以做個比較,反過頭來督促學員們,看他們做得滋味是否與我相似?同時,我帶頭推廣老台菜,希望學員們也能勇敢走出,用不同的方式任更多朋友認識這塊土地曾有過的美好滋味。